钓鱼是一个屁股决定结果的运动,这也是钓鱼始终不能被认定为,公平环境下的竞技运动,为什么呢?甭管你理论多扎实,基本功多熟练,开饵调漂抛竿等都闭眼可操作,屁股没坐到位,小白干翻大师也是常有的事,为啥大师们都把水无常形、钓无定法挂在嘴边,因为担心屁股没坐对,被新人干翻了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都知道野外作钓,首选地形一定的铧尖的位置,往往是出现这样的地形,钓位之争虽然不惨烈,但是基本上也快把人脑子挤成狗脑子了,所以不少钓友就算知道钓铧尖,也很难抢到铧尖的位置,所以更不知道,铧尖做钓,钓左不钓右,钓腰不钓尖,这又是为什么呢?
铧尖地形的形成,是因为水流都是自高向低流动,被水流冲刷导致的,露出地表的,可能只有一小段,但是深藏在水下的部分,面朝铧尖,一般总是铧尖左手边,地底地势会平缓一些,右手边水底会陡峭一些,这是因为中国属于亚洲,亚洲整个板块都是在北半球,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活水,都是顺时针流动,所以凡是被活水冲刷铧尖的地底,普遍都是左手边平缓,右手边陡峭,陡峭的地底,就注定不会驻留水流,也无法停留食物。
而且,比较陡峭的水底地形,加上顺时针流动的水流,会让鱼群逆游聚集到铧尖的左手边,这是地球磁场导致的自然现象,很多黑坑老钓友,都喜欢挑选池塘逆时针方向的大边,虽不知道原理,但是暗合鱼群游曳的本能习性,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有意思,又有实战效果的常识呢?
【一】钓草不钓晚有句话,叫做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闹,但是,老钓友会告诉你,钓草晚上钓,和瞎胡闹也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呢?水草根系附近,会因为光合作用,白天释放不少氧气,这些氧气既能增加水中的溶氧,也能吸引水中的浮游生物,更能加速水底腐泥的氧化,滋生更多的微生物,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而被吸引的鱼群,进食后的排泄物,又会成为水草的营养来源。
但是到了晚上,水草的光合作用,主要是释放二氧化碳,而且是先吸收氧气,再释放二氧化碳,越是茂密的水草附近,夜间反而越是缺氧,所以有经验的老钓友,都不会在水草繁密的夜间作钓,因为水中缺氧,鱼的活跃度下降,鱼口很糟糕。
【二】早晚钓草旁,午间钓草窝进入夏季了,钓草的规矩就多了起来,早晚因为气温低,水面因为没有日照,并没有把水温上上去,有鱼口的地方,多在水草丛的附近,而不是在水草丛里面,这是因为水草丛附近的水温相对适宜,但是草窝子里的水温就明显低一些;但是到了午间,明水的水温都因为日照,明显上升,这个时候,草窝子里的水草,就形成了避暑的保温层,相较于明水水域,水温水略低,更适合鱼群游曳、栖息,所以午间钓草窝、草丛里面,效果就好很多。
【三】早晚钓饵颜色艳、午间钓饵颜色素商品饵,在生产的时候,会做出不同的颜色,主流的色系是红、黄、白、绿,也有学者统计过鱼眼接受色谱的谱系,但是通过实战统计,早晚用鲜艳颜色的钓饵,如红、黄、绿,午间,或者太阳大的时候,用淡黄、淡绿、淡棕色的饵料,效果是很明显的,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不管是阴天还是晴天,鱼眼在判断颜色的时候,都是根据太阳光照射钓饵,色谱反射到鱼眼后,才能做出判断,是什么色系,其实不光是鱼,应该说所有有视觉神经的生物,都是这么一套原理,而阳光在早晨、午间、下午、傍晚,时间段不同,光照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这种强度不同,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鱼眼在分辨颜色时,早晚对鲜艳的颜色比较敏感,午间、下午,会对素淡的颜色更为敏感。
很多时候,钓鱼的谚语,其实只是一个总结和归纳,实际应用的时候,还是要分细节,分场合的,现在钓友们的普遍心态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好意思多问,但是总会遇到不符合实际的谚语,这就比较抓瞎了,其实只要科学分析一二,就都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