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场后备种猪选拔与引进饲养管理要点
现阶段,生猪养殖已经逐步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较为原始、传统的养猪模式逐渐被现代养殖体系取代。种猪的饲养管理作为生猪养殖的关键环节,规模化养猪场应从种猪选拔入手,做好种公猪、种母猪的饲养与管理,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
1 后备种猪的选拔与引进
后备种猪是4月龄至首次配种的生猪。选拔后备种公猪在高产母猪第5~6窝仔猪中挑选,高品质的后备种公猪需满足体型高大、身体健康、发育良好、四肢强壮、性欲旺盛。选拔后备种母猪在高产母猪第3~4窝中挑选,高品质的后备种母猪断奶期需具备排列整齐的乳头,乳头数量>6对,4月龄时确保其发育情况正常,无生理缺陷;8月龄时确保其体长足够、后驱宽壮。
规模化猪场后备种猪的引进应为4~5月龄,引进数量约为猪场生猪数量的2%~3%,种猪引进后与猪场其他生猪进行隔离饲养约45 d。后备种猪引进后第1天仅予以清水,引进后第2天予以常规饲喂量的50%,引进后第3天可自由采食。后备种母猪4月龄前每天饲喂2次,饲料蛋白质含量为17.5%,4~7月龄每天可自由采食饲料,采食量以2.5~3 kg为宜,体重不足110 kg的日饲喂量以3 kg为宜。配种前14 d饲喂量保证在2.8 kg,冬季采食量适当增加。7月龄后,体重超过110 kg,饲喂量2.3 kg·d -1 即可,冬季饲喂量适当增加。4~7月龄间的后备种母猪采用群养方式,6~9头·10 m -2 ,>7月龄、体重>130 kg的后备种母猪进入配种区进行调教、试配,于7~9 m 2 单圈内进行饲养,发情2次后即可进行配种。后备种猪配种前连续驱虫2次,间隔5~7d,配种前30 d和15 d分别注射三联疫苗1次。
2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种公猪进行单独饲养是较为合理的方式,种公猪一般体型较大,需要适量运动,猪舍面积以10 m 2 为宜。猪舍位置应远离母猪猪舍,避免种公猪听到母猪的叫声而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下,影响其健康。种公猪猪舍应有适量光照,周边环境安静,为了促进其睾丸良好发育,提高种公猪的精子活力,需要在精饲料喂养基础上适当补充维生素或添加赖氨酸增强种公猪的身体机能,以此保证种公猪身体健康与繁育能力。在饲养过程中应重视对种公猪体重的控制,确保种公猪的科学繁育。
为了保证种公猪的健壮体质,提高其配种能力,除了注重饲料营养均衡,还需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干燥。饲养过程中需定期修整肢蹄,避免发生肢蹄病或受到蹄伤影响种公猪的配种能力。同时做好猪舍环境管理,定期清洁、消毒、驱虫,刷拭种公猪身体。定期检查种公猪精液质量,青年种公猪配种前进行调教训练,已开始配种的种公猪进行单独圈养。
种公猪过度配种会导致精液质量下降、母猪受胎率下降,长期不配中则会降低种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初配种公猪每周配种2~3次,成年公猪配种1~2次·d -1 ,连续配种超过7 d,应进行适量休息。种公猪的试用期一般为2~4年,好公猪的特点是四肢健壮、肌肉发达、精力旺盛、性格温和,如公猪性欲地、配种率低、体型偏大、精液质量不佳、有攻击人畜史或疾病表现应予以淘汰。
3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种母猪的饲养管理有3个关键阶段,分别为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未妊娠或泌乳的种母猪即空怀期,这一阶段的饲养管理重点是促进种母猪发情、排卵,以提高种母猪的生产能力,管理内容主要为催情、防疫、发情鉴定、适时配种,不符合要求的种母猪应及时淘汰。空怀期的管理能够缩短空怀时间、提高配种达标率。
妊娠期是指自受孕到分娩时期,该阶段约为114 d,管理重点是减少种母猪流产的发生,增加仔猪出生时体重,提高仔猪的成活率与免疫力。具体管理内容为做好种母猪妊娠期各项检查,加强妊娠期种母猪的营养供给,做好妊娠期种母猪的防寒防暑工作。配种后20~60 d内定期进行妊娠检查,妊娠种母猪转入专用注射单独饲养,做好猪舍的消毒和驱虫工作,假孕母猪需重新配种或淘汰。妊娠21 d前种母猪的饲喂量约为2 kg·d -1 ,妊娠22~60 d日饲喂量约为2.5 kg,妊娠61~107 d的饲喂量为3 kg·d -1 ,确保饲料的清洁卫生、营养均衡。当温度超过30 ℃时易导致妊娠母猪胚胎死亡,故夏季应做好妊娠母猪的降暑管理,必要时饲喂适量维生素c。泌乳期约为30 d,是指母乳分娩至仔猪断奶这一阶段。饲养管理重点为提高仔猪成活率、增加仔猪体重。饲养管理的具体内容为做好猪舍环境管理、加强泌乳期种母猪营养管理、促进种母猪体质恢复。
总之,科学的种猪饲养管理技术有利于提高猪场种猪的生产力、提高仔猪存活率和仔猪质量,规模化猪场应加强种猪饲养管理的规范化、科学性,提高种猪饲养管理水平和猪场经济效益。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未来生猪价格或将迎来大幅上涨 专家提醒:切勿盲目补栏